老年痴呆,帕金森病,小脑萎缩症,渐冻症,脊髓小脑共济失调……
这些神经性退行性疾病都与细胞死亡机理、细胞死亡周期有密切的相关性。
当科学家们把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得更清楚,
就更容易找到阻止细胞退行性变方法,
对这类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深远意义。
中国首届“细胞死亡”大会,第一天
首先为大家做学术报告的是中科院有机所的袁钧瑛教授,
袁钧瑛教授,分子生物学家,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,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,哈佛大学医学院细胞生物学系终身教授,现任中科院有机所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主任。
袁老师主要从事于细胞死亡机制的研究,是世界上第一个细胞死亡基因的发现者,是necropotosis这一『细胞死亡模式』的首个发现和定义者;
2018年11月,全球著名的赛诺菲生物医药公司曾斥资 1.25 亿美元收购 Denali正在开发的RIPK1 项目,
这让原本并不平静的RIPK1领域更加火热。
各大药厂早已达成共识:
RIPK1是一个非常好的针对炎症、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病症的药物靶点。
一直以来,袁教授实验室在细胞程序性坏死领域都有重要工作产出。
袁老师今日报告内容,正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研究的全球热门焦点——以RIPK1为靶点的抑制剂,临床研究的进展。
接下来的报告者是厦门大学的韩家淮院士,韩老师长期从事炎症应激反应的信号通路研究,他的报告题目是:细胞死亡在急性炎症过度激活动物结局中的决定性作用。当动物被细菌性、病毒性等疾病感染后,发生急性炎症反应,细胞死亡在整个进程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。
下一位报告者是此次细胞死亡会议的大会主席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生系主任,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——钟清教授。他报告的主题是:铁死亡与细胞器互作。
细胞的铁死亡(Ferroptosis),最早是2012年由Brent R. Stockwell提出的。
与经典的细胞凋亡不同,铁死亡过程中没有细胞皱缩,染色质凝集等现象,但会出现线粒体皱缩,脂质过氧化增加。
传统的细胞凋亡,细胞自噬,细胞焦亡的抑制剂不能抑制铁死亡过程,但铁离子螯合剂可以抑制这一过程,说明铁死亡是铁离子依赖的过程。
最近研究证明,铁死亡在例如PD神经退行性变等神经系统疾病,在肿瘤、脑卒中、肝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,通过调控铁死亡的过程,为各类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。
今日学术,炫彩纷呈。
全天满满的十几场报告,让与会者大呼过瘾!
明日更多交流,精彩继续……